目前全国已培育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9100亿元。面向电子设备制造、工程机械、电力、钢铁、采矿等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正取得积极进展,释放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

重庆一家生产风电、矿山机械用大型传动齿轮的制造企业,经常需要处理大量跨工厂、跨地域的设备维护和远程问题定位的情况。以往,传统的车间运维让工程师疲于奔波,消耗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在高危环境下的运维和生产过程监控存在盲区和安全隐患。
如今,在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下,企业的生产和运维更加智慧和高效。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热处理炉的运维优化,提升了炉内环境感知能力,大幅提高了工艺稳定性。通过VR远程巡检,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调整炉内设定参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通过应用远程运维系统后,设备运维效率提高25%,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提升至98%。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频频“牵手”,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培育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超过7300万台。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连接人、机、物、系统以及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数量更多,场景更为复杂,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对供应链柔性和敏捷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以及供应链较长、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复杂,高度依赖人工操作的行业,更需要实现新技术融合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政策正持续加码,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提档加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达到30%。
同时,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打造自主创新的工业操作系统,构建基于平台的工业APP和工业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可靠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我国制造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对中小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改造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补课和提升的过程。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正成为多方部署重点。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1年工作计划》提出,鼓励企业打造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化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而中小企业有两方面显著特点:一是中小企业希望有便宜的原材料、更多的生意并满足合规性,工业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需要“对症下药”。二是成本问题,需要以最低成本让企业用上工业互联网。
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一是要瞄准垂直行业的数字化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提供服务,解决行业共性痛点问题,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二是要以“互联网思维”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提高云端服务技术能力的同时,深入渗透生产制造不同流程环节和业务需求,把企业在真实生产场景中的需求作为逻辑起点,做到既懂技术又懂制造。三是要激活中小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服务的需求,主动为中小企业“补课”,引导中小企业发掘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培育良好的应用生态,做大工业互联网市场,实现多方共赢。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天鹤节能研究院):工业互联网落地提速 释放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