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DC的报告中:2020年全球创造了59ZB的数据,其中一半以上(50.4%)的数据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近四分之一的数据被认为是私人的或通常不向公众提供的数据,安全级别很高,但却缺乏保护。另外关键的是,与消费者相比,企业要保护的数据更多,占需要保护数据总量的85.6%。
物联网时代,尽管数字经济是新的增长机会,数据的流通是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但对数据的归属、使用数据的界限等等细节如何清晰划定,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法规。除了关注人产生的数据,那些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例如工业制造场景、城市交通场景、农业生产场景、家庭生活场景……这些数据同样有极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而如今纷繁复杂的网络背景下,基于企业数据或者联网资产进行的网络攻击事件很难停止发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保证能够独善其身。及时对危害事件作出回应,持续查杀漏洞并更新补丁和固件,对网络安全投入应有的资金与人力是企业的必要也是无奈之举。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国家、企业及个人的数据安全,也有望疏通关于数据流通和商业变现的路径,推动数字经济战略的向前发展。
《数据安全法》中提到: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
今年5月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联合华为共同研究编制的《2021年数据安全白皮书》也提到:当数据量变和质变达到一定水平,其数据价值会随之增大,数据安全将在护航数字产业发展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
聚焦到物联网行业,尤其是B端行业数据是具有强烈的敏感性的,在行业中有深厚积累的企业客户,在数据安全这件事上往往具有很大的顾虑。这种顾虑早前影响了他们向智能化转型的很多决策,也正因此,仅仅拥有底层数据,但缺乏先进的算力、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企业中这些数据的价值也并未得到挖掘和培养,而发挥它们应有的效能。
而刚刚颁布实施的《数据安全法》,一方面是限制企业运营者对数据的使用权限,使其不出现危害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等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在进一步激活物联网数据安全潜能,激活更多的数字经济应用在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中蓬勃发展。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兴起,我国不断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建设,数据从单纯的信息记载形式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经济价值的利益形态,现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
《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数据处理活动的有效规制在逐渐明晰,数据将在法律框架范围内有序进行,发挥着它巨大经济价值……